讲座回顾 | 夏永红:技能与规范——德雷福斯论原初可理解性

2021年5月27日下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国际中心(珠海)于励教楼举办了欢迎青年英才夏永红特聘副研究员入职的学术讲座活动。夏老师为研究中心师生作了题为“技能与规范——德雷福斯论原初可理解性”的精彩报告,此次讲座由哲学国际中心教授、北京师范大学-香港浸会大学联合国际学院(UIC)教务长李建会主持。

夏永红老师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曾于2016年-2021年任教于华南师范大学。他的研究领域为认知科学哲学、人工智能哲学与心灵哲学;近年来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世界哲学》、《自然辩证法研究》等核心期刊发表多篇重要学术论文。

在讲座开始,夏永红老师介绍了自己当前的主要研究工作:一方面,以原初意向性为重点研究主题,试图对意向性与规范性的起源做出一种合理的自然主义解释,以揭示人类理解的本性或世界的可理解性的来源。另一方面,对从认知科学哲学与生命科学哲学视角透视道德与政治价值怀有浓厚兴趣,致力于阐释道德与政治规范的自然根基,尝试捍卫一种客观主义的价值论。


20210609162320647938708159.png


夏永红老师的此次报告聚焦于与“原初意向性”密切相关的“原初可理解性”范畴,以德雷福斯(Hubert L. Dreyfus)的相关研究为内容,对“技能与规范何者是原初可理解性的来源”的问题作了阐发性解答。

夏老师以德雷福斯的生平与主要成就为导入,概述了其两项重要研究工作:人工智能批判与海德格尔研究,并表明了这些工作所触及到的原初可理解性的来源问题:其中前者把技能作为理解的前提(技能主张),后者把规范视为可理解性的最终来源(规范主张)。夏老师随后通过阐释对可理解性至关重要的背景惯例、意义、实践技能、社会规范等概念范畴,对技能主张与规范主张的内在矛盾作了解析。

在此基础上,夏永红老师提出解决这一困境的“自然化先验性”方案。他通过引入早期海德格尔提出的三个世界概念(周围世界、共在世界和本己世界),并展开对世界的先验分析,揭示了三种世界具有不同的时间结构。然后通过过渡到对三个时间单位(种系发生时间、族群发生时间和个体发生时间)的经验分析,将经验理解与先验理解作了融合。夏老师继而论证了:技能和规范分别奠基于种系发生和族群发生的时间性,并分别产生了周围世界和共在世界的可理解性,而个体发生的时间性则产生了德雷福斯未曾注意到的第三种(本己的)可理解性。最后,夏老师以《追忆逝水年华》中的著名片段“小玛德莱纳点心”为例,展示了“点心”这一实体的三种可理解性。

之后,参加讲座的师生就报告内容作了讨论。夏永红老师最后还指出这一研究的政治和道德哲学含义。他指出我们有自身的历史传统,不是偶然出现的沼泽人;规范性与意义来自于种系、族群与个体历史的叠加;我们不可能抛开自身的普遍性、特殊性和个别性中的任何一个方面。

最后,众师生对夏永红老师的精彩报告表示感谢,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夏永红老师的工作极具前沿性和原创性,对推动相关研究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