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9日至12月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发起并主办的《亚洲语言与语言学》编委会会议暨2019亚洲语言国际圆桌论坛在珠海校区顺利召开。本次会议以英语为会议语言,来自中国、韩国、日本、印度、新加坡及美国、法国、德国等国的十余位亚洲语言研究领域的著名学者,分别就相关研究进行了学术报告并展开了讨论。
王守军主任与部分参会专家合影
30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李家永主持,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珠海校区管委会主任王守军致欢迎辞。王守军主任对北京师范大学及珠海校区进行了介绍,并表示学校会大力支持语言科学研究中心的建设,打造一个跨语言、跨学科研究的国际平台,并希望全球第一本以亚洲语言为研究对象的英文学刊能办出特色,办出水平。之后,王守军主任为刘丹青教授、傅爱兰教授和程工教授3位主编颁发了聘书。
王守军主任为3位主编颁发聘书
《亚洲语言与语言学》联合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在致辞中强调亚洲语言的多样性以及研究亚洲语言对于理解世界语言的重要作用,希望在各位专家的共同努力下,亚洲语言研究和《亚洲语言与语言学》能有长足的进步。刘教授代表编辑部为与会的12位编委颁发了聘书。12位编委均为所在国家亚洲语言研究的代表性学者。
主编与编委们现场合影
此次会议暨圆桌论坛主要分3部分内容,与会专家从不同学科角度思考亚洲语言对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与推进作用,探讨亚洲地区濒危语言的保护与记录工作,并针对《亚洲语言与语言学》学术定位及如何提升国际影响力等问题展开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
从不同学科角度,特别是运用类型学的眼光来看亚洲语言事实对语言学理论的建设与推进,是本次会议暨论坛的核心议题。与会专家运用第一手亚洲语言材料,在语音、形态、句法和语义/语用等多个层面提出了观察语言接触、语言复杂性及语言演变等问题的新思路。总体而言,汉语(包括共同语及汉语方言)以及东南亚/南亚地区语言得到了与会学者们的重点关注。
3位学者从语音-音系领域讨论了亚洲语言的特点。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方研究员描述了汉语方言鼻音声母的后口音化/去鼻化的不同类型与它们所代表的不同发展阶段,从语音学角度探讨了从鼻音到R音及元音R音化的形成过程,介绍了普通话中R音的语音和音系特征。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中文教学部负责人、南开大学文学院讲座教授张洪明从类型学角度探讨了韵律特征和韵律单位,特别是汉语中所谓“重音”和“音步”存在与否的问题。汉语作为声调语言在音系结构中缺乏“轻-重”这种系统的二元节律凸显特征对立,因此没有“音步”这一韵律单位。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黄行教授通过跨语言比较,指出汉藏语、侗台语、苗瑶语以及部分南亚语言声调的产生既有共性又有差异,汉语同壮侗语和苗瑶语等在声调上的一致性不应作为其存在同源关系的证据。部分无声调语言的声调是在语言接触基础上通过大量借词才逐渐成型的。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方研究员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张洪明教授
北京师范大学黄行教授
8位学者探讨了形态-句法与语义/语用接口方面的问题。
德国美因茨科学和文学院院士、美因茨大学英语及语言学系主任Walter Bisang教授以东亚和东南亚地区广泛存在的代词脱落、汉语时态标记“了”、越南语“有定”“无定”属性分类词等为例,强调应更加注意基于语用推理的“隐性复杂性”的内涵及其对语法的影响。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民族语言研究室主任黄成龙研究员首先回顾了理论语言学界反身结构研究的概况,之后从类型学角度探讨中国境内语言相互结构形式与功能,指出它与其他语法/语义范畴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
澳大利亚人文学会院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ndy LaPolla教授依据菲律宾他加禄语材料论证了目前将“话题”以及“主位”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的理论方法不够准确,应该把“话题-述题”和“主位-述位”这样的区分视作类型学研究一项新的参数。
韩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国际认知科学学会名誉主席、首尔大学李廷玟教授比较了日韩等6种语言中认识态度义动词“知道”在“事实-非事实”交替中的表现,指出名词性补足语和非名词性补足语与“事实-非事实”义之间的对应关系,在跨语言层面揭示补足语类型和态度报道类型的复杂特性。
德国美因茨大学Walter Bisang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黄成龙研究员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Randy LaPolla教授
韩国首尔大学李廷玟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所长刘丹青教授从库藏类型学角度回顾审视了现代汉语中的间接否定库藏。这样的形式通常在转喻、语用推理等因素的作用下滋生出否定词的功能。规约化是它们成为固定的次生否定词项的必经阶段。
南开大学潘家荣副教授重点关注台湾南岛语的语法示证范畴(grammatical evidentials),对台湾南岛语中非亲见、推理等示证范畴形式进行了深入描写。
香港中文大学语言学与现代语言系主任潘海华教授重新审视传统观念中被视作宾格型语言(accusative language)的汉语共同语,并根据五条标准认为汉语应当被归为一种作格型语言(ergative language)。
首尔大学中文系主任朴正九教授通过考察153种汉语方言及其土语中与普通话结果体和进行体标记“着”和“在”相对应的形式,发现不同方言及其土语中相应形式在分布和功能上都存在着明显的不对称性,不同的方言及其土语存在着不同的体貌系统类型。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丹青教授
南开大学潘家荣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
韩国首尔大学朴正九教授
历史语言学和语法化领域,法国国家科研中心终身荣誉特级研究员Alain Peyraube教授从历时材料着手,详细探讨了“立”“站”“坐”“躺”等汉语姿态动词(posture verbs)在不同历史时期的发展变化和它们的语法化路径。
世界著名语言学家、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Bernard Comrie教授以寻找亚洲语言“边界”(boundary)为题,从区域语言学角度探讨了亚洲安达曼群岛上大安达曼语言(Great Andamanese)的混合性与独特性,提醒我们注意早期语言特征留存和因地理孤立因素而产生的特异性创新对语言结构类型所产生的影响。
除了深入的理论探讨,描写记录和保存亚洲地区濒危语言也是本次会议以及《亚洲语言与语言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印度高等研究院院士、印度语言学会会长、印度果阿大学Anvita Abbi教授对Luro语作了细致而全面的描写。Luro语目前只有不足1000名使用者,分布在印度尼科巴群岛(Nicobar Islands)地区,与其他南亚语系语言差异很大,之前描写该语言的文献非常稀少,对其进行抢救性记录刻不容缓。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所长田窪行则教授介绍了日本语言的多样性。通过他设计的测试办法,他认为冲绳语、宫古语等应当被视做不同于标准日语的独立“语言”而非日语“方言”。同时,该测试能判定语言濒危程度(diagnostic),并为制定语言复兴方案提供参考。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Alain Peyraube教授
印度果阿大学Anvita Abbi教授
日本国立国语研究所田窪行则教授
美国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Bernard Comrie教授
Bernard Comrie教授对此次论坛进行了总结:在本次论坛中,语法与语义、语用等领域接口,以及历时和共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是学者报告的重点;不同理论、不同研究方法之间频繁交锋,学者们在争辩中有效拓展了亚洲语言研究的广度,具有很高的学术水准。在最后的编委会会议中,学者们衷心希望这样的高水平学术论坛能定期召开,并表示将支持本刊的发展,使其在未来发挥出国际影响力。
全体参会人员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