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9月27日到29日,第八届当代语言学国际圆桌会议在北京师范大学珠海校区召开。本届圆桌会议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当代语言学》主办,北京师范大学珠海分校文学院和珠海校区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承办。来自中国内地、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日本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会议。
会议现场
会议开幕式由北京师范大学外文学院院长苗兴伟教授主持。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院长张明远教授、《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分别致开幕辞。
张明远教授、胡建华研究员分别致开幕辞
本次会议的主题发言人为《当代语言学》编委或在海内外学术前沿领域素有学术专长的学者,共设9场主题演讲及现场讨论环节,与会专家分别围绕句法结构、汉语量词解读、音系理论、语义功能分析等方面展开研讨,主题几乎涉及语言学的各分支领域。会议秉承一贯的“圆桌精神”,学术面前一律平等。所有参会者均有30分钟的发言时间及10分钟的讨论、答问时间。答问阶段互动丰富,讨论深入而热烈。主题报告详情如下:
第一场报告由浙江大学程工教授主持。
浙江财经大学曹道根教授探讨了汉语受控小句(Chinese Controlled Clause)的句法及语义特征。通过提供语义、语用方面的论证,阐明在何种情况下属于限定性句,何种情况下属于非限定性句。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以《举业童子问》为例,提出传统汉语文法涵盖章法、句法和辞法,有别于以形态学和句法为主要内容、以口语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印欧语言现代语法。
浙江财经大学曹道根教授 北京外国语大学陈国华教授
第二场报告由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任鹰教授主持。
浙江大学程工教授从分布式形态学的角度分析了“的”字结构,认为汉语中与定语相关的修饰结构的底层是[XP的2][的3YP]。
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通过对比汉英“存在句”的表达,分析了存在表达的句法特征。
浙江大学程工教授 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
第三场报告由南开大学李兵教授主持。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任鹰教授基于汉语的语用型语言特点,从信息结构的角度对一些同构动结式的句法表现的差异加以阐释,认为造成差异的原因在于汉语句法结构本质上为信息结构。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方研究员以声调中的“同化”为例,具体说明证据导向的实验语音学研究如何为声调语言与非声调语言这种抽象分类提供新的描写,揭示更多语言事实。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杨萌萌博士探讨上古汉语中表达“没有谁/人”或“没有什么/东西”的“莫”的句法范畴,进而对不同用法的“莫”做出统一解释,论证“莫”不是代词,而只能分析为副词。
日本神户市外国语大学任鹰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胡方研究员 中国社会科学院杨萌萌博士
第四场报告由日本同志社大学沈力教授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语言科学研究中心黄行教授结合“一带一路”的数据,表明不同国别由于采用不同的地位规划和不同的语言本体规划,可能会影响跨境共同语言的身份差异,进而导致语言数量统计的差异。
香港城市大学李宝伦副教授通过分析粤语“埋……咯”的句法运用,并与普通话的“就”进行对比,分析了示证标记(Evidential Marker)的句法特征。
南开大学李兵教授以对音系和语音之间关系的不同认识为线索,介绍了生成音系学的发展与现状。
北京师范大学黄行教授 香港城市大学李宝伦副教授 南开大学李兵教授
第五场报告由日本中央大学石村广教授主持。
天津师范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对作为动词后缀的全称量词——粤语“晒”进行了分析,指出其量化并不需要满足谓语终界点要求,具有双重的逻辑特征。
浙江大学李旭平副教授运用大量例句,分析了汉语中Deg-N结构,认为其名词可以有分级性。
北京语言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探讨“的”字结构及“的”的语义功能,解释句尾de在使用中的限制来自于其正在发展的语气词功能。
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 浙江大学李旭平副教授 香港中文大学潘海华教授
第六场报告由北京大学董秀芳教授主持。
香港中文大学顾阳教授阐释了两类汉语谓词性心理形容词的论元结构,并探讨了其句法生成。
日本同志社大学沈力教授考察了日语和汉语中“形容词”的事件叙述功能的出现条件以及所表示的事件种类,指出动词和形容词分别具有属性和事件两种叙述功能。
日本中央大学石村广教授分析了汉语动趋式的施格性和宾格性,认为能否构成VOD语序的实质在于及物性程度。
香港中文大学顾阳教授 日本同志社大学沈力教授 日本中央大学石村广教授
第七场报告由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主持。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定栩教授以上海话为例,探讨了主观副词的句法地位。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唐正大研究员以“竟然、偏偏”为例,探讨了反预期情状的探究,指出“竟然P”是一种典型的主句现象表达,因此排斥从句环境,也排斥条件句及辖区内出现疑问词等句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在已有的二语习得理论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兴的语言习得观——续,认为“续”这种创造性模仿可以有效解决二语习得中“动与静”的问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石定栩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唐正大研究员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王初明教授
第八场报告由澳门大学徐杰教授主持。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基于构式语法的层级观和互动观,提出其句法语义界面研究设计的三个层级和三重互动关系,构建了基于层级和互动结构式句法语义界面分析的新框架。
香港理工大学吴东英教授以中美名人微博言语行为为例,分析了中西方自我导向与他人导向礼貌的差异,为研究社交媒体用户的礼貌言语行为提供了一个可行的分析模型。
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以“北京话是一个重音语言”和“英语作为一种声调语言”两个个案为例,说明了一些有违语言学常识的论说背后的逻辑演绎问题。
西南大学文旭教授 香港理工大学吴东英教授 浙江大学吴义诚教授
第九场报告由西南大学文旭教授主持。
澳门大学徐杰教授分析了语言特区的语言运用与普通话的差别,探讨了违反语言规则的原因及如何解释语言变异规则。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徐赳赳研究员介绍了国外学者对三种基本直指的研究,系统地分析了其概念、功能和应用,指出直指在语言运用中的复杂性与语境具有高度关联性。
华东师范大学张吉生教授根据生成音系学的激进不充分赋值理论,对汉语底层中元音音位进行了深入的解读。
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胡建华研究员从句法和语用的角度分析了“学而”第一篇的结构和语义。
澳门大学徐杰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徐赳赳研究员 华东师范大学张吉生教授
闭幕式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所徐赳赳研究员主持,天津师范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李行德教授做会议总结,《当代语言学》主编胡建华研究员和北京师范大学傅爱兰教授分别致闭幕辞。李行德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本届圆桌会议发表的论文涉及当代语言学各个分支领域,在研究材料和方法以及理论思考等方面都体现了很高的学术水平。胡建华研究员在致辞中对北师大珠海分校文学院以及珠海校区语言科学研究中心对会议的支持表示感谢。傅爱兰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本届圆桌会议讨论热烈,交流充分,给人印象深刻。她指出,本届圆桌会议在粤港澳大湾区举办,意义重大,而参加本届圆桌会议的许多学者也来自粤港澳大湾区。目前国家正在推进的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尤其注重竞争力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本届会议表现出的追求学术前沿、学术创新的“圆桌”精神,正体现了大湾区的追求。
胡建华研究员致闭幕辞
傅爱兰教授致闭幕辞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