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办“师道南国北师 研领创新湾区”教师科研成长沙龙第三期

        4月22日,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举行了“师道南国北师 研领创新湾区”教师科研成长沙龙第三期交流活动。此次活动邀请到语言科学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黄行教授分享关于民族语言研究的宝贵经验和深刻的科研见解。人社高研院各机构的教师代表积极参与了此次活动。

在活动的开场致辞中,人文和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助理刘浩指出,本次活动本着青年教师对教学与科研的热情与信心,从汇人心、聚人气的角度出发,通过跨机构、跨学科的交流活动,助力青年教师解决科研难题,激发科研工作的新思路。

 

微信图片_20250423103346_副本.jpg

黄行教授以“人文社科研究的主位性与客位性——我的一点科研心得体会”为题,围绕个人学术经历、民族语言研究经验展开分享。他曾参与重要国际人权对话,在涉及语言权利议题时凭借充分准备与专业知识,有力展现我国少数民族语言保护发展成果,赢得国际认可;还讲述了深入广东博罗县开展畲语调研的故事,见证了当地语言文化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的显著成效。同时,他结合人工智能时代背景,以希伯来语和满语为例,探讨了语言资源保护与恢复的新可能,指出人工智能在语言研究领域前景乐观。

此外,黄行教授深入剖析了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主位性”和“客位性”问题,强调社会科学研究与自然科学的差异。他通过民族语言调查中的诸多实例,如语言身份界定模糊、语言能力认知主客位差异等,揭示了研究主体主观认知对研究结果的重要影响,为教师们开展科研工作提供了重要理论参考。

IMG_7938_副本.jpg

在互动环节,针对青年教师提出的畲语界定、人工智能对文科冲击等问题,黄行教授结合自身研究经验与行业趋势,一一进行解答。他指出民族语言和民族概念具有主观性和复杂性,科研工作需深入田野调查,综合考量多方面因素;对于人工智能带来的挑战,鼓励教师积极拥抱技术,在数字化研究中争取主动权,把握学科发展新机遇。

IMG_7954_副本.jpg

此次活动为青年教师搭建了宝贵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行教授的分享内容丰富、见解深刻,让参与教师对人文社科领域科研工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为推动科研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

IMG_7972_副本.jpg